隨著全球對塑膠永續利用的重視日益升高,亞洲兩大主要經濟體——韓國與日本——近期相繼發布了有關再生塑膠(rPET)的最新法規,為食品包裝產業帶來新挑戰與新契機。
韓國:強制性rPET使用要求,明確回收目標與認證制度
韓國環境部(Ministry of Environment)於2025年9月16日宣布修訂《資源回收法案執行令》,對PET飲料瓶中再生料的使用比例提出強制性要求,並將於2026年初正式實施。
階段性rPET使用目標:
- 第一階段:2026年1月1日起,年產量或灌裝量超過5000噸的無色PET瓶裝水與無酒精飲料生產商,必須使用至少10%的再生PET(rPET); 
- 第二階段:到2030年,門檻將降至年產量或灌裝量超過1000噸的生產商,其rPET使用比例需提高到30%。 
關注食品接觸安全
法規特別強調非有意添加物質(NIAS)的風險,這是再生塑膠應用於食品接觸領域的核心安全議題。因此,韓國新規設立了「回收流程 + 材料認證」雙重認證制度,以確保回收工藝的去汙有效性,也透過遷移等方式充分評估了回收材料的化學安全性。
此舉不僅為rPET在食品包裝中的安全應用建立了法規基礎,也對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與品質管控提出更高要求。
日本:以激勵為導向,推動「為回收而設計」
與韓國的強制性規定不同,日本經濟產業省(Ministry of Economy, Trade and Industry)於2025年7月24日發布基於《塑膠資源回收促進法》的設計認證標準,採取自願性認證制度,以激勵為主導。
根據該標準,自2026年1月24日起,無色PET飲料瓶,若符合以下條件即可申請認證:
- 再生料含量:rPET含量至少達到15%。 
- 回收友好設計:瓶身必須完全由PET製成,瓶蓋與標籤不含PVC,並且標籤易於在回收過程中剝離。 
獲得認證的產品將被納入日本《綠色採購法》的優先採購清單,在政府採購與市場推廣中享有競爭優勢。
日本此舉體現「Design for Recycling(為回收而設計)」的理念,從產品設計源頭著手,提升材料回收效率與rPET純度,為塑膠永續利用樹立典範。
結語與企業建議
在全球範圍內,提高再生塑膠於食品包裝中的應用比例已成為主流政策趨勢。
 台灣瑞歐提醒食品接觸材料相關企業:
- 密切關注全球再生塑膠法規動態,特別是日本與韓國等主要出口市場的合規要求; 
- 提前進行供應鏈評估與技術儲備,確保產品符合未來標準; 
- 在產品開發階段導入可回收性設計理念,以因應更嚴格的永續發展法規與市場期待。 
相關文章:
日本食品接觸材料「正面清單」制度合規指南:清單准入與JCII聲明
一文詳解日本PL制度:全球食品接觸材料監管收緊,對產業鏈有何影響?
韓國加強塑膠瓶再生塑膠使用要求,推動塑膠污染治理與氣候變遷應對
 
        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