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選購化妝品時,「無酒精」、「無香精」、「不含防腐劑」、「無矽油」、「無螢光劑」等字樣幾乎隨處可見。在直播平台上,許多銷售人員也會強調產品採用「可食用原料」或「膳食成分」,讓人誤以為「越天然越安全」。
但這些看似象徵安全的行銷話術,其實隱藏許多認知誤區。要真正了解「無添加」宣稱的真實含義,我們可以先從近期的食品新規說起。
食品新規啟示:禁用「零添加」背後的真相
2025年3月,中國正式發布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》(GB7718-2025),並明確規定自2027年3月起,全面禁止使用「零添加」、「不添加」等含量宣稱字樣。
該標準同時列出多種禁用同義語,如「未添加」、「無添加」、「不使用」、「未使用」、「未用」等近十種表述。但仍允許使用「不含」、「無」等客觀表述,前提是必須符合嚴格的檢測標準。
這項規範其實點出了食品產業長期的行銷亂象-部分品牌過度宣傳「零添加」概念,誤導消費者以為產品更安全、更健康。
然而實際上:
「0蔗糖」產品可能含有更高熱量的果糖
「不添加飽和脂肪酸」卻添加氫化植物油
「無添加」的兒童醬油鈉含量可能更高
「零防腐劑」產品,可能靠高糖或高鹽防腐
這些都是「偽健康」行銷的典型案例。
化妝品的「無添加」宣稱:行銷話術與法律邊界
化妝品行業與食品類似,也存在「文字遊戲」式宣傳。
像是「食品級化妝品」「可食用原料保養品」等說法,皆被中國國家藥監局明確指出「不存在食品級化妝品」的概念。
食品與化妝品的根本差異
食品與化妝品在原料標準、使用方式及安全評估上完全不同。
有些食品成分(如魔芋、維生素K-1)反而被明確禁止添加於化妝品中。《兒童化妝品監督管理規定》更明確禁止在包裝上使用食品相關圖案。
所謂「食品級成分」的宣傳,其實是利用了消費者「可食用=更安全」的心理,但實際上,化妝品安全性並不取決於是否可食用,而是取決於科學評估與法規符合性。
化妝品為了確保穩定與保存,仍需添加界面活性劑、pH調整劑、防腐劑等化學成分,即使含有天然萃取物,其本質仍屬日用化學工業製品。
中國化妝品定義:本條例所稱化妝品,是指以塗擦、噴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,施用於皮膚、毛髮、指甲、口唇等人體表面,以清潔、保護、美化、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。《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》
「無添加」≠「安全」
宣稱「無添加」、「零添加」的產品更安全,是消費者常見的誤解。
例如,一款含強刺激性表面活性劑(SLS)的洗面乳,仍可能強調「無添加酒精、香精,不含尼泊金酯防腐劑、螢光劑」等字樣,即便很差的產品也能列出一串無添加的承諾,讓消費者誤以為標註越多越安全。
此外,所謂「不含防腐劑」的產品,常改用其他防腐機制:例如添加苯甲酸鈉、氯苯甘醚,或透過多元醇系統達到抑菌效果。然而,這些替代方案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未必優於傳統配方,切勿「聞腐色變」。
化妝品宣稱的法規紅線
與食品不同,化妝品無「0添加」含量界限。
以能量為例,若檢測含量低於該「0」界限值,則可以宣稱「不含」、「無」「0」等,消費者們愛喝的「0糖0卡」奶茶、「無糖可樂」等也是基於這一判定標準,但該邏輯不存在於化妝品行業。
品牌在進行宣稱時,必須符合實際檢測結果,並遵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》與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》規定,避免誤導消費者:
經營者不得編造、傳播虛假資訊或者誤導性資訊,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、商品聲譽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一條》
廣告不得貶低其他生產經營者的商品或者服務。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十三條》
回歸理性:如何看待「無添加」與「成分安全」?
破除「天然等於安全」的迷思
化妝品的安全性與其是否含「天然成分」無必然關聯,關鍵看科學驗證的安全評估。
理解「無添加」的真義
「不添加防腐劑」可能只是改用不同防腐系統,需關注整體配方安全性而非單一宣稱。
關注實際功效與安全評估
在科學護膚時代,產品價值應體現在經證實的效果,而非行銷話術。
隨著監管趨嚴與消費者意識提升,「零添加行銷」將逐漸淡出市場。作為消費者,我們不必執著於包裝上的宣稱用語,而應關注產品實際成分與功效。真正安全的化妝品,不在於標籤上的「無」,而在於對配方與安全評估的「有」-有依據、有檢測、有保障。
相關文章:
中國特殊化妝品申報實務:防曬化妝品的檢驗檢測要求及注意事項解析
2025中國化妝品法規動態:《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》新納入5項方法(8月)
化妝品新原料的「安全食用歷史」如何判定?(附已公示原料資料分析)